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,將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納入《太初歷》(《太初歷》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,故又稱“八十一分律歷”)。在黃河流域采用“圭表測影法”測定節(jié)氣,作為指導中原地區(qū)農事的歷法補充。在黃河流域用圭表測出日短至(白晝最短)這天作為冬至日,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,稱為“中氣”,再把相鄰“中氣”之間的日期等分,稱為“節(jié)氣”;平均每月有一個“中氣”與一個“節(jié)氣”,統稱為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。“圭表測影”(“平均時間法”)測定的節(jié)氣,將冬至排在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首位,每個節(jié)氣間隔時間15天,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。圭表測影法測定的節(jié)氣,以日影最長這天為冬至日。
冬至是嚴冬季節(jié),人們以食取暖,以食治病,經過數千年發(fā)展,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(jié)令美食傳統,諸如餛飩、餃子、湯圓、赤豆粥、狗肉羊肉等都作為冬至節(jié)令食品。而伴隨著冬至食俗,還有很多漢族民間傳說。
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,此俗由來已久。相傳漢朝時,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,百姓不得安寧。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,十分兇殘。百姓對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“渾”與“屯”之音,呼作“餛飩”,恨以食之,祈求平息戰(zhàn)亂,安享太平。因開始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,所以后來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。在南宋時,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,也包含著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向往。
在江南水鄉(xiāng),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。這也緣于古代傳說,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,作惡多端,死于冬至這一天,死后變成疫鬼,繼續(xù)殘害百姓。因這個疫鬼怕赤豆,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,用以驅避疫鬼,防災祛病。后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“冬至粥”,其中除了赤豆以外,也加入紅棗、核桃肉等,補益身體。
冬至喝羊肉湯的很大粉絲群是在西南地區(qū),這一天川渝人民摒棄了熱愛的火鍋,投入到溫柔的羊肉湯“懷抱”。冬日的西南地區(qū),寒氣、濕氣重,全家熱乎乎地圍坐在一起喝羊肉湯,一碗下肚,整個冬天都不怕冷!
在南方,冬至的飲食就是五花八門了。江南、華南基本是以湯圓為基礎,還搭配有年糕、姜母鴨、燒臘、糍粑、冬釀酒……南方人民在冬至這一天提前把過年演練了一遍,總之吃就對了。